【江湖】酒桌上的10大谎言:红酒养人,高度酒、更健康…等

发布日期:2025-01-25 17:28    点击次数:146

酒桌上流传的一些说法是错误的,小生下面对此逐一剖析一下。

1、深水炸弹,更尽兴

酒桌上常见一些人把饮料和酒兑在一起喝,如红酒加雪碧、威士忌加冰红茶、啤酒加可乐……等混搭,创意百出。他们觉得这样能降低酒的度数,而且味道像饮料,所以很多人都喜欢这样喝。

但其实,兑着饮料喝酒,表面上是稀释了酒,但结果却往往容易让人越喝越多。这是因为喝起来感觉像饮料,就不再刻意控制;等到自己觉得有感觉时,就已经喝多了。

酒桌上的其他玩法还有诸如“深水炸弹”“三花聚顶”“五气朝元”等;这些玩法实际上都是白酒加啤酒,或者红酒、白酒、啤酒……等掺在一起喝进肚子。专家认为:用来兑酒的碳酸饮料或啤酒,在胃里释放出的二氧化碳气体会迫使酒精更快地进入小肠。小肠吸收酒精的效率比胃快得多,这样就加速了酒精在体内的渗透、增加了人体对酒精的吸收,更容易伤肝。

2、白酒伤身、红酒养人

很多人认为白酒的酒精度较高所以要少喝,而葡萄酒可以养生保健、多喝点儿没有关系。其实,喝酒伤不伤身、并不在酒的种类。

这里有个数据:一般认为,每周酒精的摄入限量男性为140克、女性为70克;超过这个数字就有患酒精肝的危险。事实上,红酒也是有酒精度的,也得控制不能过量。

3、腊肉、香肠,喝酒者最爱

据说,在早年间的酒馆里,经常会看到有客人进门后吆喝一声:“老板,给我来一碟花生米、二两猪头肉、三两老白干!”

对于好饮者来说,花生米和熟头肉是最普通的下酒菜;除此之外,腊肉和香肠也常常被人们视为下酒的方便酒肴。可是,很多人不知道,这类熏制食物含有大量色素与亚硝胺,他们进入体内后,会和酒精发生反应,不仅会伤害肝脏,而且还损害口腔与食道黏膜,甚至诱发癌症。

为减少酒精伤害,饮酒前最好先吃点东西,不要空腹喝酒;比如,喝一杯牛奶或吃点鸡蛋、肉之类的高蛋白。高蛋白的食品在胃中可以和酒精结合,减少对酒精的吸收。饮酒前吃几片面包,也可以避免伤害胃黏膜。

4、感情深、一口闷

酒场上经常有人说“感情深一口闷,感情浅舔一舔”、动辄就提议“走一个”。其实,“一口闷”式的喝酒,最容易喝醉。正确的喝酒方式是宜慢不宜快。喝的快,血液中乙醇浓度升高快,容易醉酒;慢慢喝,给身体充分的时间把乙醇分解掉,就不易喝醉。

很多人在酒桌上说自己不能喝“急酒”,要求“慢慢饮”;这是正确的。其实,喝同样数量的酒,每个人都是“慢慢饮”时更不容易喝醉。

5、烟酒不分家

酒桌上还有句话叫“烟酒不分家”。有的人一旦坐到酒桌上,就开始一手夹着烟卷、一手端着酒杯;还有一些平时压根不抽烟的人,喝酒到了兴头上,往往也会以“难得高兴”的理由,开始抽上一支。事实上,边喝酒边抽烟,既伤肝又伤肺。

香烟中的尼古丁会减弱酒精对人体的作用,相当于“麻醉”,让人不知不觉中增加饮酒量。

6、高度酒才健康

酒场上,很多人喜欢喝高度酒;他们认为低度酒是酒精与纯水勾兑而成的,喝着不健康。其实,度数越高的酒也意味着酒精含量越高。酒精在体内90%以上要通过肝脏代谢的,大量的酒精就会加重肝脏的解毒负担;酒的度数越高、摄入量越大,对肝的损伤就越严重。

7、突然戒酒会伤身体

一些人因健康问题被建议戒酒,但是有些人认为“突然戒酒会伤及身体”。这种看法其实是一种模糊认识。酒精依赖的人突然戒酒后,可能会出现手抖、心慌、抽搐发作、呕吐等戒断症状。但此时更应戒酒,而不是恢复喝酒来缓和症状。

8、喝多了,可以“抠喉咙”吐出

不少人在酒场上有“秘诀”:喝多了,就到卫生间“抠喉咙”把酒吐出来,然后继续上桌再喝。但实际上这是“危险动作”。“抠喉咙”呕吐时,很容易吸入呕吐物引起窒息、危及生命。还有,剧烈呕吐会导致腹内压增高、易引起胃出血,或者十二指肠内容物逆流、引发急性胰腺炎等急症。

9、浓茶、咖啡可醒酒

相当多的人认为:浓茶或咖啡可以“醒酒”。实际情况是,酒后饮浓茶,茶中咖啡碱等可迅速利尿,促进未分解成乙酸的乙醛(对肾有较大刺激作用)过早进入肾脏,使肾脏受损。

咖啡主要成分是咖啡因,有刺激中枢神经和肌肉的作用;酒后喝咖啡会使大脑从极度抑制转入到极度兴奋,并刺激血管扩张,加快血液循环,极大增加心血管的负担;对人体造成的损害会超过单纯喝酒许多倍,甚至诱发高血压。

10、只要想练,酒量就可以练出来

酒精在人体内的分解代谢主要靠两种酶:一种是乙醇脱氢酶,另一种是乙醛脱氢酶。前者把酒精分子中的两个氢原子脱掉,使乙醇分解成乙醛。而后者能把乙醛中的两个氢原子脱掉,使乙醛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。

人体内若是具备这两种酶,就能较快地分解酒精,中枢神经就较少受到酒精的作用,因而即使喝了一定量的酒,也能很快代谢。在一般人体中,都存在前一种酶,而且数量基本是相等的;缺少后一种酶的人就比较多。缺少乙醛脱氢酶的人,酒精不能被完全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,就以乙醛形式继续留在体内,使人产生恶心欲吐、昏迷不适等醉酒症状。

乙醛脱氢酶分为ALDH1和ALDH2两种,前者受制于人体基因,既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,后者受后天刺激及后天习惯的影响。从这个角度上看,有人认为酒量可以练出来,其实是不准确的;有人天生乙醛脱氢酶缺少,他的酒量就很难通过练习变大。



上一篇:没有了

下一篇:没有了